三月的晨光透过薄纱窗帘洒进客厅时,黄阿婆已经坐在藤椅上喝完了第一杯茉莉花茶。她轻轻摩挲着茶杯边缘,这是三十年前教师节学生们送的礼物,杯身上"桃李满天下"的金字已经有些褪色,但每次触碰都能唤起无数回忆。
窗外,二月份疯长的爬山虎在阳台栏杆上纠缠成一片绿墙,社区上周刚组织志愿者来修剪过,但那些顽强的藤蔓又冒出了嫩红的新芽。黄阿婆眯起眼睛,发现叶片间有几只陌生的飞虫在阳光下闪烁出金属般的光泽。
"叮铃铃……"
通讯器铃声打断了她的观察。黄阿婆不急不缓地放下茶杯,她知道这么早打来的,一定是那些总惦记着她的"孩子们"。
"阿婆!您看到气象预警了吗?"电话那头的声音急切得几乎要跳出听筒:"我是张丽,现在医院已经收治了好几例蚊虫叮咬引发的病例,您这几天千万别开窗!"
黄阿婆微笑着听曾经的学生、现在的市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絮絮叨叨地交代注意事项,目光落在茶几上的社区通知单上。那张淡橙色的纸是昨晚塞进门缝的,上面印着醒目的"蚊虫异常预警"和二十四小时求助电话。
刚放下张丽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这个早晨,黄阿婆接了七个电话,有提醒她囤积食物的,有要给她送防蚊手环的,还有在气象局工作的王强,用她勉强能听懂的专业术语解释这次蚊虫异常与二月份植物疯长的关联。
"总之就是气候异常导致生态链紊乱,"王强最后总结道:"不过阿婆您别担心,咱们的防控体系已经很完善了。"
黄阿婆正要回应,突然听到门铃响起。她对着话筒说了句"好像有人来了",电话那头立即传来王强紧张的声音:"别急着开门!先看看猫眼!"
透过猫眼,黄阿婆看到门外站着满头大汗的李词,她二十年前教过的课代表,现在开了家五金店。他身后跟着两个穿蓝色制服的年轻人,手里抱着大卷的纱网材料。
"是李词带着安装工人来了。"黄阿婆对着电话说,听到王强明显松了口气。
"黄老师!"李词一进门就大声招呼:"我带人来给您装防护帘了!"他转身对两个年轻人说:"先把客厅的窗户量了,阿婆家所有窗户都要装双层纱网。"
黄阿婆想给他们倒茶,被李词拦住了:"您坐着别忙活,这俩小子干活利索,半小时就能搞定。"
他边说边从背包里取出几个小盒子:"这是超声波驱蚊器,插电就能用,我给您每个房间都准备了一个。"
看着工人们熟练地测量、裁剪、安装,黄阿婆想起三年前那个异常寒冷的秋天。那时老伴刚走,也是这些学生轮流来陪她,李词就是那时把她家老化的电路全部重新排了一遍。
"黄老师,您试试这个开关。"年轻工人的声音把她拉回现实。
黄阿婆按下墙上的新开关,安装在窗框上的防护帘自动展开,细密的纱网将整个窗户严严实实地罩住,边缘的磁条"咔嗒"一声吸合在窗框上。
"这可真先进。"黄阿婆惊叹道。
"这是最新款的智能防护帘,"李词得意地说:"能识别蚊虫密度自动开关,我特意给您留的。"
送走李词一行人不久,社区的工作车就停在了楼下。黄阿婆从阳台看到小林主任带着三个志愿者正从车上下来,自从普及了智能手环,这些孩子们终于不用每次都大箱小箱搬上搬下。
"黄奶奶!"小林的声音总是充满活力:"我们给您送物资来啦!"
她安排志愿者把东西放进厨房,自己则拿出平板电脑开始登记:"防蚊喷雾三瓶,电子驱蚊器两个,维生素补充剂一盒。您还需要什么特别的东西吗?"
黄阿婆摇摇头,指着自己腕上的手环说:"上周送来的菜还没吃完呢,你们太照顾我了。"
小林检查了黄阿婆家的水电和通风系统,又测试了紧急呼叫按钮。
"这次蚊虫可能携带新型病毒,"她严肃地说:"如果感到任何不适,哪怕只是轻微头晕,也要立即按这个按钮。"
临走前,小林神秘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袋:"这是我奶奶做的香囊,里面是艾草和薄荷,传统方法驱蚊最有效。"她把香囊挂在黄阿婆的床头:"晚上睡觉放在枕头边,安神又防蚊。"
午后,黄阿婆照例要小憩一会儿。她拉上新装的防护帘,卧室立刻笼罩在柔和的绿光中。床头的香囊散发出淡淡的药香,让她想起小时候母亲也会在夏天挂这样的香囊。那时没有这么多高科技产品,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智慧是相通的。
一觉醒来,黄阿婆打开电视看国际新闻。画面里,某个热带国家的医院走廊挤满了被蚊虫叮咬的患者,医护人员疲惫地穿梭其间,药品架空空如也。镜头切换到街头,商店橱窗钉着木板,地上散落着被踩碎的驱蚊灯。
"由于防控不力,该国登革热疫情已造成至少两百人死亡。"
黄阿婆轻叹一声,换到戏曲频道。老伴走后,她从未感到孤独,因为这个由学生、社区和国家编织的安全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www.lwxs6.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