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62. 第 62 章

到了六太爷家,房间里丛三老爷正在给六太爷净身,已经抹到脚后跟。旁边丛二奶奶焦急地对丛其道:“把你爹的寿衣穿在你身上,里衣、外衣都套上。”

看丛其准备脱衣服,又强调:“你的衣服不用脱,直接套上去。”

丛其木然地一个指令一个动作,孙氏说什么他做什么。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他的脑子都是空荡荡的,心跳得像要蹦出来一样。亲眼看着他爹烟气,他什么都做不了,周围都是闹哄哄的,有人在哭有人在喊。

他几乎连哭的时间都没有,眼角通红,所有的人都在喊他的名字,要他做这个做那个。

见他套好寿衣,孙氏抓住两套衣服的袖子,一把扯下来递给丛三老爷,让他给六太爷穿上。依次穿好裤袜、鞋子,孙氏皱眉:“怎么没有帽子?”

丛其慌乱地答道:“还要帽子吗?只准备了寿衣,我娘也没说要帽子啊。”

丛三老爷镇定插话:“先不管那个了,赶紧的,先抬到堂屋去,要烧纸钱、点香了。”

几人忙把六太爷抬到门板上,又喊了六太爷排行老二、老三的两个儿子过来抬门板。堂屋东侧已摆放了三条长凳,门板放上后,丛三老爷急忙找来香炉和瓦盆。

香炉放在六太爷头顶的案桌上,丛三老爷吩咐丛其,“给你爹把香点上。”自个蹲下去焚烧黄纸钱,意为“落气纸”。

烧了一把纸钱后一抬头,“你怎么点了三炷香?”

丛其拿着香的手不知所措:“那……那应该点几柱?”

丛三老爷叹了口气,还是年轻不经事啊,“点一根就可以了,这是给你爹的引路香,点那么多他不是会迷路?本就是个老糊涂了,就靠着这根香引路呢。”

丛其慌忙灭掉两根香,丛三老爷摇头,又去房里找来一盏油灯。点燃后小心翼翼置于六太爷头顶位置的门板下方,直至出殡,这盏油灯都不能熄灭。

忙完这一切后,丛三老爷松了口气,喊来六太爷的三个儿子,“时间仓促了点,咱们赶紧把活分派一下,今儿晚上就要准备妥当。一等天亮要安排人报丧,客人来了一切都要井然有序,有条不紊才是。”

三兄弟都表示一切听从他的安排,他们年轻不懂事,劳烦他多担待。

丛三老爷倒是没推托,实在是再耽搁下去黄花菜都凉了,他们一个姓的都要遭人耻笑。

搭灵棚、设灵堂、请道士做法事、置办酒席、抬灵床的人手安排……零零总总,不一而足,种种琐碎禁忌自不消说。

所谓事死如事生,一场丧葬礼仪,既要让亡者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

男丁忙得团团转,女眷这边不必说,张月娘捧着崭新的白布欲哭无泪:“寿衣和白布年前那会就准备了,公爹身子骨时好时坏的,就一直放着没动。这段时间又是双抢,忙起来更是顾不上。公爹冷不丁就这么……孝服、孝帽一件都没做。”

孙氏叹气:“现下说什么都晚了,都拿了针线开始缝吧,总不能等天亮客人来了,连个带的孝帽都没有,还不够笑掉人大牙的。”

杏娘拉起白布比划尺寸好下剪刀:“缝大半个晚上应该就差不多了,少了的大不了临时缝制,要紧的是先赶出来一批再说。等到天亮,报丧的人要先穿上,咱们也要忙着洗菜、切菜,准备席面,到那时更脱不开身。”

一番话说得本家的几个女人找针、穿线、剪布匹,忙个不休。

天微微亮时,忙碌了大半个晚上的众人哈欠连连,强打起精神往脸上扑打冷水,稍微清醒后又往外头跑去。

刚到巳时,灶房里一片忙碌喧哗,水汽沸腾,长长的案板上堆满了鸡鸭鱼肉蔬菜。几个年轻的本家媳妇菜刀切得飞快,“笃笃”声不绝于耳,院子里早搭起大灶蒸饭。

突然堂屋传来几声锣鼓敲打声,原来是请的道士先生到了。

杏娘忙放下菜刀,边擦手边往堂屋走。找到那一身黑色道袍、清瘦的背影,忙跑过去打招呼:“爹,您来了,过早了吗?”

李老爷子转过身,笑着道:“吃过了,你不用理会我,忙你自个的去。”

杏娘没动,笑眯眯问:“那您晚上去我家过夜呗。”

“说了要你别管,你还问?”李老爷子敲了女儿一记,“现在不方便,主家自有安排,一切听从主家的便是。”

又催女儿去后院:“这是你本家的大事,你在外面偷懒被人看到了不好,你先去帮忙,说话的时间有的是。”

看女儿翘嘴不乐意,忙安抚几句,直到她裂开嘴角才罢休。

杏娘跟她二哥和另外的四个叔伯打过招呼,转身往灶房走。

这次请来的丧鼓帮子来了六人,以李老爷子为首都来自白水湾。众人准备妥当,霎时鼓乐齐鸣,铜盘音色浑厚、声音宏亮,唢呐雄壮有力、高亢嘹亮,极具穿透力的乐声在泮水村上空飘荡。

声乐持续了一刻钟,提醒人们这家有白事要办。乐声止住,李老爷子独特的嗓音响起,悠扬婉转,庄严肃穆,带着一股奇特的韵律。

牛皮大鼓置于木脚盆上,李老爷子坐于灵堂棺木左侧,唱词简短、朗朗上口,配合着击鼓声,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油然而生。唱了几句后,鼓声急骤,间或敲打鼓边,最后一棒落下,铜盘、唢呐等乐器猛然响起,吹出来的节奏显然跟李老爷子的唱腔吻合。

鼓乐声重复两遍后停歇,李老爷子重又击鼓传唱,如此往复,是为“丧鼓”。

玉陵县独有的丧葬文化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打丧鼓”,虽为丧事所唱,但演唱者丧而不悲。将肃穆的灵堂变为歌场,悲哀与热闹,颂亡与慰生,合二为一,带有浓郁的楚文化巫蛊色彩。

丧鼓曲目丰富,内容繁杂,既有传统唱本曲词,也有表演者有感而发,现编现唱而成。从盘古开天辟地唱到梁山伯与祝英,唱尽人间悲欢,唱遍世间百态。

唱腔以本地俚语为主,依托曲词内容,或沉郁悲怆,或慷慨悠扬、荡气回肠。唱腔为上下句式,无限反复,传唱性极高。

本地打丧鼓帮子众多,多由农人、手艺人等组成,几乎每两、三个村子就有一个班底。平时干农事,有丧事时奏曲,互不干扰,且人数不一,多则十数人,少则三五人。

在葫芦镇这一带数白水湾的班底最受欢迎,无他,有李老爷子坐镇念诵经文,超度亡灵,祈求往生。这个班底拢共十人,按照主家要求的人数,大家轮流着来,除了常驻人口老李家的两个。

别家班子虽也有道士在入殓、下葬时念咒,可那些人平日里就是在田里劳作的壮汉,只有丧礼上才套上道袍作个临时道士。

不像李老爷子,就那仙风道骨,眉目轻雅的样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www.lwxs6.cc】